首页 > 深切缅怀陈心启先生 > 追忆悼念
left
深切缅怀陈心启先生
追忆悼念

张志耘∣缅怀老科学家,致敬科学精神--回忆陈心启先生与研究生座谈人生感悟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 2021-04-07  |  作 者:  |  浏览次数:  |  【打印】 【关闭

 
  陈心启先生是我们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分类室老主任,也是一位党员。他一直十分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和素质教育。2007年至2016年我担任植物研究所系统中心(后来是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期间,曾两次邀请陈心启先生专门与学生们座谈,他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第一次是2008年3月21日上午,他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给系统中心的研究生讲述了他们老一代科学家学习、创业的历程及人生感悟。他深入浅出地谈了关于植物分类学的重要性、如何选择职业、加强语文功底和社会综合能力培养等四个主要问题。
  他说:植物分类学是训练人的逻辑思维的很好方法,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分类开始的,只有认真钻进去,掌握好了,才能发现问题,有写不完的论文。因此,轻视分类的思想是不对的。关于学生就业问题,陈先生他列举了鲁迅和郭沫若先生年轻时在日本学习医学,后来都成为了大文学家的事例,认为学生毕业后选择职业,做什么工作,都是学习一个方法,不要把职业看得那样固执。他特别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他说,自己过去是学会计的,后来在林业部门工作过,在植物所搞了近50年的兰科植物研究,最近又转到研究动物行为学,将出版关于动物行为及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启迪的书籍,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做,善于从中发现科学问题。他认为掌握好语文和外语对搞好工作相当重要,并建议同学们花点功夫在外语的语法上。最后,陈先生谈到综合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攻关能力,组织能力等对人生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在30岁处理好婚姻,40岁处理好事业,50岁后处理好健康,人生就很好了。他还告诫同学们在选择配偶的问题上,不必把学位和职业看的那样重要,关键是双方要合适。陈先生特别羡慕现在学习的大好环境和氛围,希望大家好好珍惜。同学们与陈先生进行了互动式的交流。当研究生们问到陈先生如何看待人生价值、就业和如何站得更高等问题时,陈先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作了回答:人生的价值不是他在社会上拿到多少名誉,而是他给予了社会多少。他殷切地希望同学们要把握好机遇,学会能屈能伸,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第二次是2011年,当时植物所党委开展对研究生科学道德教育系列活动,我问陈先生可否再次与研究生座谈,因为每年新招了不少研究生,没想到他也马上欣然答应了。3月11日举行的座谈会上,陈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同学们交流了他对如何看待《中国植物志》获奖与贡献、团队精神、奋斗目标、老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学生应如何培养自己等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陈先生详细介绍了《中国植物志》编研的艰辛历程,他说:我国科学家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准备编写《中国植物志》,最早始于北京大学的钟观光,他用数年时间在全国各省区采集了十五万号标本。其后,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浚等老一辈植物学家也采集了大量的标本。秦仁昌在欧洲拍摄的近二万张中国植物标本照片,对编研该书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934年,胡先驌首先提出编写《中国植物志》,但由于资金、标本和文献等诸多困难,这一愿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实现。1959年10月,我国正式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由钱崇澍、陈焕镛任主编,秦仁昌任秘书长,当年就出版了包括蕨类植物的首卷《中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自1959-1963年出版了三卷册以后,停顿了10年,直到1973年才逐步恢复编研,统计表明,一半的书籍在1991至2004年出版。因此,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要完成《中国植物志》是不可能的。
  陈先生动情地说:胡先驌、秦仁昌、王启无、蔡希陶、俞德浚等老一辈植物学家多已故去,他们没有列入获奖人员名单,胡先驌先生也不是编委会成员,但是,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同样是这个项目的功臣,如果没有他们当年收集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冒着被土匪绑架的生命危险采集的大量植物标本,也就没有今天的《中国植物志》。因此,要辩证地看待获奖和贡献,淡化个人名利,一个重大项目的完成,需要国家重视,有很好的环境和氛围,更需要一批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科技人员同心协力的长期奋斗和顽强拼搏。 
  关于奋斗目标,陈先生说,因为自己的父母早逝,他靠给别人做体力劳动赚钱养活自己,大学毕业后,在林区野外调研,工作和生活都很艰苦,并没有什么个人奋斗目标,或要当什么科学家。他很感谢当年接纳他为研究生的唐进先生,让他跨进了中科院的大门,尽管他入学时英语成绩不理想。正是这个原因,他到植物所后,就奋发学习,在昆明3个月的英语培训中,他每天晚上额外写一篇英文作文,让外籍老师批改,他现场向同学们展示了30年前的英文笔记本,老师红笔的批示都是“excellent”(优秀)。他还说,当时政治活动很多,学习英文只能偷偷地学。而现在不同了,同学们很幸运,学习条件很好,要好好珍惜啊! 
  关于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和学生如何培养自己的问题,陈先生说,没有一个学生毕业后完全像老师一样从事一模一样的工作,在植物学界,为数不多的子承父业的有英国的J.D. Hooker和德国的Reichenbach,Hooker先生坚持实事求是,资助达尔文最先出版了他的进化论著作。老师的责任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以及诚信正派的科研道德。而作为学生,除了完成学业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社会综合能力,多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工作对毕业后工作都会很有帮助,陈先生曾担任了九年的室主任,他说,这对科研工作有影响,但也锻炼培养了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后,陈先生向同学们朗读了自己抄写的北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1978年他虚岁六十六之时预撰的墓志铭,原文是:“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陈先生解释说:这则墓志铭,既有生平,也有评价,文字诙谐,反映了启功先生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师的胸怀.做人当如此。时下文风、学风不济,很多人耐不住清冷,抗不住物欲的引诱,最终迷失了自己。我们应如启功先生一样,做人和做学问都应该为上品,表里如一。
  最后,陈先生告诫同学们要锻炼好身体,他说:健康最重要,要想得开,不要与别人攀比,学会走自己的路。80年代他曾被医院检查出有肝癌,他用顽强的意志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度过难关,战胜疾病。他长期坚持锻炼身体,每天按摩腹部,做50个仰卧起坐和50个下蹲动作,还给同学们轻松自如做了示范,获得当场阵阵喝彩声。陈先生当时虽已年过80岁,但走路稳健,声音洪亮,经常哼着小曲来办公室工作,最近五年,他成果累累,编著出版了5部著作。
  两次座谈会都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博得了大家欣佩的阵阵掌声,不仅使学生们了解到身边的老一代植物学家完成《中国植物志》编研艰辛历程以及获奖背后的故事,更是加强了年轻学者们对科学诚信、科学道德以及人生追求的认识。
  陈先生自己曾创作了一首题目是“青萍”的诗歌,全文如下:“数片绿叶,几缕垂丝,随波逐流,一生漂泊。娇小的身躯,任凭风吹雨打,浪涌潮袭。唯有顺从,听任摆布。没有家,没有故乡,没有值得回忆的往事。只有岸边低垂花草的的轻抚,会带给你短暂的快慰和欢乐,或许还会令你想入非非。然而,天无怜悯之心,落花虽常有意,流水却总无情。我只有把爱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平静地离去,悄然地离去!”
  如今仙人已逝,我们缅怀陈先生一生对植物科学的奉献和情怀,致敬科学精神。后来人一定会把老一辈科学家开创的事业进行下去!陈先生安息吧! 
  
  (张志耘,2021年4月6日作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2-2021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67583号-24】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  邮政编码:1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