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为60亿亩草地保护与利用“开药方”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  田瑞颖   发表时间:2021-03-17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的草原已难见曾经的郁郁葱葱,取而代之的是“风吹草低见沙梁”。

  为解决草场退化和饲料不足等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带领团队开展了多年的基础研究和小面积试验示范,并于2014年向国务院提交了《建立生态草业特区,探索草原牧区发展新模式》的咨询报告,正式提出“草牧业”的发展理念,随后“草牧业”一词被写入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

  3月12日,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创建生态草牧业科技体系”(以下简称A类先导专项)专项启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告诉《中国科学报》:“我国草地退化形势依然严峻,呈‘点上好转、面上退化,局部改善、总体不佳’的态势。此外,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中淀粉类食物减少,肉蛋奶比例大幅增加,如何保证充足的蛋白类食品供应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大豆累计进口超1亿吨,同比增长13.3%。2018年全国奶业振兴大会报告指出,过去10年,奶牛存栏下降25.5%,乳制品对外依存度为28.9%,奶业或将成为第二个大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种康说。

  “一边是草地的退化,另一边是国民膳食结构中蛋白类食品比例持续增加,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我国牧草和乳肉产品国内供给不足,需要大量进口。”种康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实质上已演变为饲料粮安全。

  “破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生态草牧业科技创新,在于高度重视牧草育种技术研发与新品种培育。”种康说,“生态草牧业区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大粮食安全。”

  据了解,A类先导专项设置5个项目,含15个课题,54个子课题,构建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重视牧草分子设计育种核心技术研发,开展核心示范区与平台基地建设,摸清本底资源、筛选优良种质、培育天然牧草、指导合理放牧。

  “A类先导专项团队吸纳了农业、资源与环境、高新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人员,其中青年科研人员占比增加。”种康告诉《中国科学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为60亿亩草地保护与管理‘开药方’。”

  在技术层面,A类先导专项团队将创新发展复杂性状解析技术,形成“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以培育禾本科牧草和苜蓿优异育种新材料和新品种作为验证新技术的载体,发展新牧草产业;以摸清家底、揭示草原退化核心因子和研发整合草原恢复新技术为目标,打造生态健康状态下的牧业生产。

  记者获悉,A类先导专项计划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山东黄河三角洲、云南省昭通市等多地建设示范区推广应用成果,分别形成高新信息技术为依托的“现代化草牧业”发展模式、“滨海草带”为核心的“草—牧—园”耦合模式、南方草山草坡为核心的“草—牧—林”耦合模式。

  此外,A类先导专项还建立了电子化信息管理系统与数据共享平台,可在线查看经费执行进度、任务完成进度、专项人员队伍等情况,实现专项—项目—课题—子课题的实时动态管理和数据共享。

  谈及未来,种康希望通过A类先导专项的实施释放非耕地潜能,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我国优质动物蛋白的供给能力,为保障国家大粮食安全和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成套解决方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