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进化植物细胞生物学”双边研讨会圆满召开

  3月6日-10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支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种康研究员和Karlsruhe大学植物研究所Peter Nick教授共同发起和主持的中德“进化植物细胞生物学”双边研讨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办公大楼的中德科学中心会议室举行。此次双边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两国科学家之间的直接交流,寻求双方共同感兴趣研究领域,以期建立起实质性的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有14位来自德国5个大学以及相关植物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组长,以及25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员参加了研讨会。

  在开幕式上,中德科学中心中方主任韩建国、中科院植物所所长方精云、研讨会中方发起人种康、德方发起人Peter Nick分别致词。韩建国介绍了中德科学中心的有关情况,特别是强调通过科研项目的合作和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为促进两国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方精云指出,粮食生产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调了农业粮食安全性的重大意义和我国为解决农业粮食安全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近几年在植物细胞生物学,特别是在分子水平上相关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对我国农业的贡献;此外,方精云还介绍了植物所的概况和近期在植物细胞生物学和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发展,并相信今后双方的科研合作会更加密切和富有成果。种康和Peter Nick分别代表两国参加研讨会的科学家对中德科学中心为科学家搭建的交流平台和全力资助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此次双边研讨会主要围绕“应用植物细胞生物学”主题,在五个研究领域开展合作探讨:细胞膜流和运输(内质网膜,储存蛋白运输,液泡);光生物学(光受体、激素信号、叶绿素合成);细胞骨架和细胞壁(微管、肌动蛋白、多糖、细胞生长);植物发育(基因沉默、基因组稳态、花发育、生殖)和植物代谢(次生代谢、硫、氧化还原势控制、代谢多样性)。在3天的会议期间,中德双方共有42位科学家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针对如何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机制,如何将相关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粮食生产中展开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深入了解植物生命活动的分子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将是今后将应用于粮食生产中的突破点。

  会议最后,中德双方参会代表应邀来到植物所,并就今后可能的合作方式和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的讨论。通过此次研讨会的报告和个人交流,双方的会议代表一致认为达到了预期目的,找到了初步合作的研究领域,特别是就建立双边伙伴研究组在博士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的培养和交流达成高度共识。通过本次研讨会,中德双方的相关科学家相信通过将来更加紧密和具体的项目合作,可以应对现代农业粮食生产中所提出的一些重要问题,产生创新性的和富有成效的合作结果。身为国际植物细胞学的主流刊物PROTOPLASMA主编的Peter Nick表示,将在刊物上通报此次双边研讨会的成果。

中德科学中心中方主任韩建国讲话 

植物研究所所长方精云院士讲话

 

研讨会德方发起人Peter Nick教授讲话

研讨会中方发起人种康研究员讲话

参会人员合影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