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研究所国际合作交流概况

  植物所以“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研究机构”为发展目标,以服务科技创新为中心,紧密围绕一三五规划,深化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搭建国际科技创新网络 

  本着“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植物所先后与世界上30多个国家的50多个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植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农业等领域都开展了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于2012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长期以来,研究所一方面深化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英国The John Innes Centre、法国农科院、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俄罗斯科学院总植物园、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等发达国家国际一流科研机构的长期合作交流,联合开展实质性的合作研究。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搭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网络,与印度尼西亚科学院生物研究中心、蒙古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尼泊尔特里布文大学、菲律宾国立大学、肯尼亚塔农业与科技大学、埃塞俄比亚Haramaya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推动相关领域的合作研究和人员交流,以科技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牵头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 

  植物所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基金委和科学院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包括泛喜马拉雅地区植物调查和《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研、“中蒙草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调控”、中国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亚太战略、“培养更加健康的高品质禾谷类作物”等。国际联合攻关稳步开展,已出版的《Flora of China》和《泛喜马拉雅植物志》(部分卷册)等一批代表性的国际合作成果不断涌现。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Sino BON)的挂靠单位,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AP BON)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网络(GEO BON)的交流合作。 

  2007年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淡马锡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了IOB-TLL甜高粱联合研发实验室2018年,研究所与波尔多大学等三家科研机构联合组建了中法葡萄与葡萄酒联合实验室(INNOGRAPE,并加入了国际葡萄与葡萄酒合作联盟。以联合实验室为依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联合攻关,取得了明显成效。 

  提升国际影响力,凝聚国际人才 

  植物所有多位科学家分别荣获领域内国际大奖或在国际组织任重要职务:洪德元院士获得国际植物分类学领域终身成就奖——恩格勒金质奖章;方精云院士获美国生态学会惠特克杰出生态学家奖;匡廷云院士获国际光合作用领域杰出成就奖;马克平研究员连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区委员会主席。目前共有18人在28个国际组织任职,53人在Ecology LettersGlobal Change Biology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70个国际期刊任职,充分展现了研究所在国际植物科学领域中的影响力。 

  近年来,研究所年均接待来访外宾近200人次。通过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交流计划等国际人才项目,研究所吸引了50余名国际访问学者和国际博士后来植物所开展中长期的合作研究和交流,接收培养国际留学生50余名。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