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耘 谢磊 赵鑫磊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 ——深切缅怀王文采院士

发布时间:2022-11-17

     按——2021年春,王文采院士因病住院休养,2021年底,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们组织编委会在2022年6月5日王文采院士96周岁生日前夕,出版了《掇菁撷芳——王文采院士论文增编》一书,收集了近十年来他发表的77篇共约150万字的篇科研论文,在为植物分类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文献的同时,也为感悟王文采院士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2022年11月16日15时13分,王文采院士驾鹤西去,与世长辞,享年96岁。我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我们敬重的王文采院士。

   在北京西郊香山高高矗立的亚洲馆藏标本数量最多的植物标本馆里,人们常常看到一位衣着朴实的老人静静地坐在工作台旁,时而用放大镜认真观察标本,时而用笔在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录,完全沉醉在植物标本的世界中。这就是著名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文采先生。

   中国植物分类学百年历史,王文采院士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学者,是我国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地理学领域的引领者之一,也是享誉世界的植物分类学家。他对中国植物区系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的主要组织者、编研人员及《中国植物志》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也是我国国家植物园建设和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推动者,为摸清中国植物资源家底、推动我国农林牧业发展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早年王文采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时,其植物分类学课程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林镕兼任。林镕先生学识渊博、讲解生动,且带领学生野外实习,引起了王文采认识植物的兴趣。其后,在胡先骕先生推荐下,1950年3月王文采从北京师范大学调至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由此开始了他七十余年的植物分类学研究生涯。

    植物分类学是植物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基础,也是人类认识、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基础学科,编著植物志是植物分类学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国家建设需要摸清我国植物资源家底,因此,为我国植物建立档案,促使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成为我国几代植物学家的夙愿。植物分类研究所合组成立初期,为了积累编志经验,决定集体编著《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王文采承担了其中豆科Leguminosae部分属以及山龙眼科Proteaceae等的编写任务,并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植物分类学论文《中国山龙眼属和假山龙眼属的初步研究》。在随后几十年的研究生涯中,王文采坚持“以任务带学科”的宗旨,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哪怕从未接触过的植物类群,他也乐于接受并努力完成。

   王文采院士胸怀大局,是一位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植物分类学家,他特别重视分类学研究中基础性工作,包括植物志书的编纂、标本的采集、鉴定、生物物种名录的编研等。20世纪六十年代中,随着中草药群众运动和中药资源调查物种鉴定的迫切需求,不能定名的植物标本甚多,给生产和经济带来较大影响,引起了有关领导重视,指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予以尽快解决。1965年3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抽调10人,王文采作为主要组织者和编研人员负责编写《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966年即完成了第一册和第二册大部分编写工作。由于当时科学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下放湖南,出版社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稿件校对,王文采独挑重担,在北京通州的印刷厂校稿半年,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顺利且出色的完成了这两册书共2000多页的校对工作。1983年《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全书七册全部完成,共收录中国高等植物约15000种,其中9082种配有科学绘画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图鉴类著作。王文采个人承担和完成了其中的荨麻科Urticaceae、山龙眼科Prote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紫草科Boraginaceae和苦苣苔科Gesneriaceae等十余科的编写工作,还主持了全书的统稿工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是认识和鉴定我国高等植物的第一部较全面的工具书,对我国国民经济、科学研究、教学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该书总印数超过30万册,广泛销往国内外,其普及范围深入到县级以上的农、林、牧、医药和有关科技主管部门,是植物学家和植物学爱好者最常用的工具书,同时也被国际相关研究机构广泛收藏。

   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王文采院士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编研《中国植物志》编研,他承担并完成第23卷(2)册的荨麻科楼梯草属Elatostema 等共 206种;第27卷、28卷毛茛科乌头属Aconitum等共439 种;第64卷(2)册紫草科微孔草属29种;第69卷苦苣苔科34属共254 种的编著。此外还参加了第7卷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柏科Cupressaceae 刺柏属 Juniperus和第65卷(2)唇形科Labiatae青兰属Dracocephalum 等科属的编著工作,共计千余种植物。《中国植物志》的编研对摸清我国植物资源家底,解决国家需求和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Flora of China”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全的、高水平的英文版植物志,也是中国植物分类学者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王文采院士承担和完成了该书第6卷毛茛科和第18卷苦苣苔科的编研工作,尤其是苦苣苔科书稿,国外合作者评价是当今苦苣苔研究中学术水平最高的分类学志书。

   采集植物标本和搜集文献资料是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两个最基本的条件,王文采院士自1950年春投入研究工作后,即积极参加野外调查,与同事们一起深入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采集标本,获得了丰富的研究资料。野外采集标本工作存在很多未知的危险性,1958年11月,王文采院士在云南勐腊热带雨林考察时身患恶性疟疾,危在旦夕,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四名青年同志为他献血1600毫升,把他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王文采回顾此事时深深感谢为他献血的同仁,同时也强调从事植物分类和保护工作,让人感受到更多的是收获和快乐。

   王文采在当选院士后,愈发感到中国植物学者的研究应具备世界性眼光,提出“科学研究应将视野扩展到世界范围,迅速搜集和掌握全世界种子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原始标本和基础资料”。1990–2001年期间,他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出访了欧美多个大型植物标本馆,认真研究了国外标本馆收藏的世界各大洲的毛茛科铁线莲属Clematis植物标本,总结了铁线莲属植物重要演化趋势,于2005年正式提出和发表了铁线莲属一个新的分类系统,其学术观点和分类学处理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高度赞同。同时,他积极与国外植物学家建立良好关系,在他的努力下,国外一些大型标本馆向我国赠送了珍贵的模式标本和资料,这些标本和资料成为我国植物分类学者研究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王文采院士看到所藏标本很多尚未整理鉴定,便一直亲力亲为进行鉴定。据不完全统计,他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PE)鉴定的植物标本有4万多张,涉及114个科,556个属和2100余种植物,是馆中鉴定标本最多的专家之一。

   迄今为止,王文采院士共发表250余篇论文,其中绝大多数论文由其一人独自署名,出版多本分类学、植物区系专著。他对被子植物中的一些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关键类群,如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和紫草科等进行了深入的分类学与系统学研究,澄清了不少长期遗留下来的混乱名称和错误鉴定,共发现28个新属,约1370个新种,新组合242个,新等级(族、系、组等)303个。王文采院士是学界公认的毛茛科、苦苣苔科、荨麻科等世界疑难类群分类研究的集大成者。他建立的翠雀属Delphinium、唐松草属Thalictrum、铁线莲属Clematis、银莲花属Anemone、楼梯草属Elatostema和赤车属Pellionia等类群的新分类系统和修订了的石蝴蝶属Petrocosmea、唇柱苣苔属Chirita、微孔草属Microula、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和吊石苣苔属Lysionotus等类群的分类系统研究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王文采院士的学术思想活跃且独立,致力于不断揭示新的植物类群和指出具体生物类群所具有性状的演化趋势。他在被子植物原始类群毛茛科的研究中,对该科绝大多数属种的系统修订奠定了他世界公认的权威地位。此外,王文采通过大量标本进行整理和理论研究,根据96个科植物分布区的分析,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系16个间断分布式样和3条迁移路线,提出“中国云贵高原一带可能是被子植物的发展早期在此形成了发展中心”的重要推断以及第三纪以来中国植物区系的历史变迁的独到学术观点,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东亚植物区系的认识。

    王文采院士注重学术传承,1982–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讲授植物分类学和系统学。为发展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队伍,为发展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的人才队伍,他亲自布局了重要经济植物大类群的专家的培养,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毛茛科、豆科、菊科、兰科和禾本科这些物种数量丰富且分类研究不甚清楚的植物类群。 他曾受邀前往首都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内蒙古大学、庐山植物园等地讲学,为年轻学者和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程,甚至还把研究生约到他家定期讲授拉丁文课程。王文采87岁高龄时,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举办的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揭牌,并向第一届植物分类高级研修班授课。他指导培育了一批批植物分类学领域的学者,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在各自岗位上,为植物分类学事业的发展继续培养英才,学术承递,薪火相传。

2003年,王文采院士联名11位院士向中央进言,提出“恢复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正如他所言“凡是有益于中国植物学发展之事,我都支持”。他一直强调植物分类学作为基础学科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积极推动下,曾作为内部发行的《中国经济植物志》于2012年公开正式出版。

   王文采院士一向待人真挚热诚,平易近人。他在晚年时,常自谦言及在研究工作中的不足,说自己疏于对分子系统学的学习,以致于不了解近年来这些方面做出的成果。其实他在家中也曾精读分子系统学的专著,体现了他时刻自省、不忘初心、不断学习的谦逊品质。

    王文采院士曾在七十岁时许愿:“现在七十岁,每周来所里两次,待八十岁后,每周来一次”。八十岁之后,果然每周来一次,其后又改为每周来1–2次,可见他觉得学术问题之多,自感时间无多,亟待完成。多年观察显微镜下植物标本的细微构造以及长期伏案工作,给他的视力带来了很大损伤,以致于右眼眼底黄斑病变导致失明,而王文采从没告知任何人,依然在标本馆用显微镜和手持放大镜研究植物标本,完成并出版了《中国楼梯草属植物》和《中国唐松草属植物》两本植物分类学专著,同时,正式发表了共150万余字的77篇科研论文。2018年,时年92岁的王文采院士突觉左眼视物模糊,陪同他去医院诊治的同事才惊讶地知道其右眼失明已然十年。但经过治疗后,他依然借助放大镜,手抄笔录完成并发表了中国毛茛科两个大属翠雀花属以及银莲花属,共约300多种植物的修订研究。 

   王文采院士一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科学事业,淡泊名利,严谨治学,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热心培养和提携后学,他把对植物分类学的热爱与其生命融为一体,为植物分类学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对科学研究的满腔热忱和坚持不懈的奉献精神为学界敬仰;他在平凡的工作中,筑就了不平凡的人生价值;他把一生都奉献给科学事业,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

   我们深切缅怀王文采院士为植物分类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将化悲痛为力量,化哀思为坚持,继承王文采院士遗志,在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中,踏着他的足迹继续前行,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音容宛在,天地同悲。

   王文采院士的爱国情怀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精神永垂不朽!

   王文采院士千古!

 

作者:张志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093)

      谢 磊(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100083)

      赵鑫磊(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药用植物研究所,10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