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藤全身是宝,故又称为“黄金葛”。每年2-5月采嫩茎、嫩叶炒食或做汤吃。晚秋到早春期间采挖块根,除去渣滓后可沉淀淀粉,煮吃或制作凉粉。葛根粉是传统的保健食品,含有13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钙、锗、硒、锌等微量元素,特别含有葛根素、黄豆甙等异黄酮类物质,具有美容养颜、降血压、血脂功能,还可以解酒,又被称为“解酒灵”。葛花清凉解毒、消炎去肿,可入药。有趣的是,这样一种浑身是宝的植物,1930年美国作为药材从日本大量引进,然而到了美国后大量滋生,成了外来入侵物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见学生08科普日材料)
客家人在端午节挂葛藤之风俗的由来。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据说端午节把艾蒿插到门头上可以杀菌防病,驱瘴辟邪。但熟悉客家文化的人都知道,客家人在端午除了挂艾蒿,还有挂黄葛藤的风俗。关于这个风俗背后的小故事是这样的:客家人第二次南迁,起于黄巢起义战乱,话说唐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黄巢发动农民起义。一年的端午节黄巢系着黄头巾骑着一匹黄膘大马正率领部下追击唐军,途中,黄巢在逃难的人群中忽然看见发现一位大嫂,只见她身背一个十一二岁的大男孩,手牵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蓬头垢面,拼命狂奔。黄巢觉得奇怪,便跃马上前拦住了妇女的去路,喝道:“站住!你这个妇道人家为何把大孩子背在背上,而把小孩子牵在手中?任他稚弱的双脚奔波吃苦?快点把道理告诉本王,否则,我手里的剑可不认人了!”这位大嫂把两个孩子紧紧地护在身后,回答说:“这个大男孩是我哥嫂的遗孤,他们两个都在战乱中遇难死了,这是他们的独苗;而这个小男孩是我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也要保住我哥嫂孩子的性命,让他长大成人,传递下一脉香火。” 黄巢听罢,仰天长叹。他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盯了妇女良久,然后收起手中的长剑,默默地转过身,从马背上抛下一句话说:“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新的地方以后,记住在门框上挂起新鲜的葛藤,我回到军营之中会晓谕自己的士兵,不要骚扰门前挂有葛藤的人家,你快走吧。”大嫂目睹黄巢的背影骑马离去。这位大嫂就是逃难中的客家人,她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所有客家乡亲。不久他们来到了石壁村,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挂起了绿色的葛藤。黄巢的大军像狂风般席卷而过,因为葛藤的缘故,客家人免遭洗劫。 以后客家人到端午节就有了挂新鲜葛藤的习俗,也有的找不到新鲜葛藤就挂青枝替代,说是可以祛除灾祸。在宁化石壁村至今仍有葛藤坳这样一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地名。在闽西客家山区流传这样的习俗.每年过端午节前一天是鬼节大家不做事在家打扫卫生.家家门前挂青,不一定是青葛藤,表示家家人丁兴往鬼会怕.不是:“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新的地方以后,记住在门框上挂起新鲜的葛藤,我回到军营之中会晓谕自己的士兵,不要骚扰门前挂有葛藤的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