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北京再次遭受沙尘暴天气的侵袭,能见度和空气质量都明显下降。下午,天气稍微转好,古城二小四十多位师生来到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进行课外实践,了解环境污染的相关知识。植物园科普组的相关工作人员结合今天的天气给同学们讲解了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空气污染的气体种类、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环保植物的种类、环保植物的功能等,带领师生参观了植物园的环保植物区,并对栾树、海州常山、悬铃木、柽柳、华山松等植物的特点、作用、环保功能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发言、踊跃提问,还收集了不少环保植物的标本,说是要回家宣传。之后,参观了宿根花卉园、温室等展区,同学们对刚出土的小苗异常热情,不断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一个不拉地照了照片。带队的赵老师说孩子们这次收获很大,在学校、八大处等地土壤里还是一片枯黄,可到了植物园里学生们一扒拉就能看到发芽的小花小草,以后课堂上讲解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就变得很容易接受了。这次沙尘天气到植物园课外实践使同学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而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爱护植物、保护环境就是爱护人们自己。
附(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环保区简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就开始规划建设环保植物区。目前,环保区占地面积2公顷,分为抗二氧化硫、抗氯气、盐酸气、抗氟化物、抗臭氧、抗粉尘和敏感植物六个小区。根据我园多年对大气污染抗性植物筛选研究的结果,而展示具有较强抗性、吸收净化功能和能监测大气污染的敏感植物100余种,如栾树、椿树、泡桐、紫薇、华山松、圆柱桧等。旨为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绿化植物而提供示范和依据。
工作人员介绍环保植物区 工作人员讲述沙尘天气的形成

工作人员讲解环保树种皂荚的功能 工作人员介绍环保树种悬铃木

工作人员讲解树木防虫技术 同学们观看知识墙

“咦,小草发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