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科研人员完成2015年度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植物多样性考察

  920日至1020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向巧萍、金效华、陈文俐和助理研究员卫然赴印度尼西亚婆罗洲岛和苏门答腊岛进行了植物多样性调察及标本和实验样品采集。本次考察是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印度尼西亚热带植物分类调查与生命之树重建的合作研究”的第三次野外考察,主要涉及婆罗洲岛的Gn. Lumut和苏门答腊岛的Gn. MerapiGn. Singgalang等地。 

  考察队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共采集到植物标本1445号、DNA材料1400余份,拍摄照片1万余张。采集的标本、实验材料和活体材料覆盖了高等植物的主要类群,包括兰科、荨麻科、禾本科、大戟科、茜草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卷柏科、桫椤科等热带大科在东南亚的代表类群和山龙眼科、桃金娘科、乌毛蕨科、红树林植物等具有澳洲区系特点的类群;考察队还获得了大花草科植物大花草、天南星科植物巨魔芋和猪笼草科植物等印尼标志性类群的生境特征等第一手研究资料。 

  历经三年,“印度尼西亚热带植物分类调查与生命之树重建的合作研究”项目的考察和采集涵盖了印尼的四个主要岛屿——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婆罗洲岛和苏拉威西岛,极大地补充了植物所植物标本馆的热带雨林代表类群相关馆藏。植物所与印尼合作方共同努力,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了一条基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以科学、技术和人才交流为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影响力。该项目成果不仅为我国科研人员深入研究亚洲热带植物区系的起源演化及全球生物地理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材料,而且为进一步推动和加强中国科学院与印尼科学院长期深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作出了应有贡献。 

  印度尼西亚是旧世界热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之一,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地区。印尼地跨亚洲和大洋洲,在地质历史上与欧亚和澳洲板块联系密切;不同大陆之间的物种在该地区交流频繁,区系成分复杂;生物地理研究中著名的华莱士线就位于该地区,该地区是研究全球生物地理和探讨东南亚地区热带植物类群起源和多样化机制的关键区域。 

系统进化实验室供稿

在印尼科学考察

科考队员合影


附件下载: